中俄军事合作刚刚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两国潜艇部队第一次在水下并肩行动贝思盈配资,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战略考量?面对即将重返白宫的特朗普,中俄这波水下联动作业又传递出什么特殊信号?
环球时报消息称,近日,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突然公布一则重磅消息:中俄两国海军的柴电潜艇首次在亚太地区完成联合巡逻。
根据俄媒报道可知,这次联合巡逻始于8月初,由俄太平洋舰队“沃尔霍夫”号柴电潜艇与中国海军潜艇共同执行。两艘潜艇沿着事先协商好的路线,穿越日本海与东海,在完成预定任务后已顺利返回基地。
俄方透露,巡逻过程中不仅进行了传统的水下机动协同训练,更重点演练了海域监控与经济设施防护等实战课目。
“沃尔霍夫”号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行动紧接在中俄“海上联合-2025”演习之后展开——该演习于8月1日至5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附近海域举行,中方派出绍兴舰、千岛湖舰等多艘主力舰艇参与。
演习结束后,中俄舰艇编队还在西太平洋进行了为期15天的联合巡航,而潜艇联合巡逻正是整个行动中最具战略意义的一环。
从战术层面看,潜艇联合巡逻与水面舰艇行动存在本质区别。
军事专家分析,潜艇作为水下隐蔽攻击力量,其行动往往带有更强的战略威慑属性。中俄选择让潜艇这种“秘密武器”相互公开、协同行动,充分体现了两国战略互信达到新高度。
此外,俄方还透露了关键数据:“沃尔霍夫”号航行2000多海里,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发。以1000海里的单程航程计算,这支水下编队很可能抵达了台湾东北部海域或宫古海峡西口附近。
这两个地点都是具有高度战略价值的海域:一个关乎中国核心利益,一个是连接东海与太平洋的关键通道。虽然中方强调行动不针对第三方,但选择这样的航线,其警示意味不言而喻。
要知道贝思盈配资,潜艇的行踪轨迹通常属于高度机密,而俄方此次主动披露航程数据与活动区域,显然是一种刻意设计的战略宣示。
这种航线选择一定程度上也是向外界传递出明确信号:中俄有意共同维护地区海洋安全,并对潜在威胁形成水下威慑。
从时机选择来看,这次联合巡逻充满深意。
对于俄罗斯来说,行动恰逢俄乌冲突出现新变数。
7月下旬俄军控制恰索夫亚尔后,特朗普曾公开向普京施压,要求俄罗斯在8月8日前与乌克兰停火,否则将面临更严厉制裁。
面对美方威胁,俄方不仅强硬回绝,梅德韦杰夫更是重申俄罗斯保留苏联时期核打击能力的立场。
紧接着在8月1日,特朗普宣布已向相关区域部署两艘核潜艇——虽然未说明具体位置,但军事专家普遍认为很可能指向西太平洋靠近俄罗斯远东的区域。
巧合的是,中俄“海上联合-2025”演习正是从这一天启动,其中特别设置了联合反潜课目演练。
而现在,特朗普又开始对乌军援,并对双方没有停火趋势表示不满。尤其是俄军近日加大了对乌克兰的空袭,基辅火光冲天。
显而易见,俄乌现在出现了新的变数。
这一连串动作表明,中俄对美国的战略核威慑保持高度警惕,并通过军事合作展现出共同应对安全挑战的决心。俄媒现在公布潜艇联训不排除有震慑特朗普的意味。
从中方角度看,这次联合巡逻具有多重意义。
首先,它展示了解放军水下作战能力的提升。能够与俄罗斯这样的传统潜艇强国进行联合行动,证明中国潜艇部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其次,这也是中国积极参与亚太地区安全治理的体现,表明中国不仅有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也有维护地区稳定的能力。
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张晓刚在例行记者会上强调,中俄联合演习和巡航不针对第三方,也与地区局势无关。但这种“不针对”的表态恰恰反衬出行动的战略价值。
在亚太地区安全形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中俄通过水下联合巡逻展示了三大能力:一是共同维护海上战略通道安全的能力;二是应对水下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能力;三是遏制外部势力军事冒险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展示,对于稳定地区局势具有积极意义。
展望未来,中俄潜艇联合巡逻很可能实现机制化发展。从俄方使用的“首次”一词可以看出,这类行动将继续推进并可能扩大规模。
随着美国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包括核潜艇部署频次的增加,中俄必然需要提升反制能力。
水下联合巡逻既可作为常规训练手段,也能在必要时转化为实战部署,这种灵活性使其成为战略威慑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重要的是,中俄通过军事合作向外界表明:任何试图破坏地区平衡的行为都将面临有效反制。
对特朗普政府而言,这个消息无疑是一记警钟。美国一直试图通过部署核潜艇来维持亚太地区的军事优势,但中俄水下联巡表明:这种单边威慑策略已经失效。
两个大国的水下力量联手,足以改变地区的战略平衡。更重要的是,这次行动展示了中俄战略协作的深度和广度——从水面舰艇到水下潜艇,从联合演习到联合巡逻,两军合作正在向全方位、多层次发展。
对于地区国家而言贝思盈配资,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亚太的安全事务应该由地区国家共同决定,而不是由外部势力主导。
网络配资炒股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