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星空下,全球首个分子考古移动实验室行驶在“古丝绸之路”上,会是怎样的科技与历史交融的场景?
7月31日,复旦大学-克拉玛依“古丝绸之路”科技考古与文化传播项目在复旦大学启动。今年8月至10月,由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领衔的全球首个分子考古移动实验室,将赴新疆进行田野考察,“样本一出土,我们将第一时间在车上进行检测。”
值得一提的是,执导了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的知名电影导演方励,将全景式记录这场穿越时空的科考之旅。
【可就地做实验】
近年来,文少卿带领复旦大学分子考古实验室先后破译北周武帝突厥皇后阿史那古基因组,揭开北周武帝宇文邕血统之谜,并成功重建两千年河西走廊人群、六千年山东人群历史等。
去年8月忆速配,复旦大学与克拉玛依市人民政府共同设立民办非企业机构——克拉玛依市丝路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创新研究中心,并以数字文旅方向为先行领域,旨在对新疆地区人类历史演变过程进行科学研究,开发特色文化旅游项目。
“如果把新疆样本带回复旦,距离太遥远,所以就想到了移动考古车,可就地做实验。”文少卿说。此前,分子考古依赖于远离田野的实验室,而移动考古车有望改变这一科研范式。
全球首个分子考古移动实验室,究竟长啥样?
解放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一“中国智造”的移动实验室由DNA考古车、CT考古车和电力保障车共三辆车组成。从外观看,由于安装了万级洁净和新风设施,它们比普通大巴高出不少。其中,CT考古车相当于一个移动影像分析平台,可对古代骨骼进行分析,DNA考古车可支持完整的古基因组学研究流程,电力保障车则能提供48小时蓄电。
CT考古车。黄海华 摄
未来三个月,车队将沿阿勒泰-天山北路一线行驶,选取沿线的三道海子石构遗址群、木垒平顶山墓群、吐鲁番古墓群、古墓沟墓群、小河墓地、沙湾大鹿角湾等遗址,复原三个遗址的墓主特征,揭示“古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交融的历史。
该项目预计用3到5年时间,覆盖从古长安至古罗马的“古丝绸之路”全段。
【“三天三夜一直在兴奋中”】
电影导演方励为何与这场科技考古之旅结缘?
“金力校长一席话完全把我点燃了。我从上海回到北京,三天三夜一直在兴奋中。”方励在启动仪式现场回忆。
原来,早在拍摄《里斯本丸沉没》时,复旦分子考古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就和摄制组一起去了浙江舟山,帮助寻找英国士兵的遗骸。
“更让我感动的是,今年2月,他们将疑似我奶奶的遗骨与DNA比对上了。后来听金力校长介绍‘古丝绸之路’这一考古项目忆速配,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魅力、也非常吸引人的项目。我跟文少卿老师说,你们发表了这么多论文,让老百姓也听一听背后的故事好不好。我们将把科学家的工作电影化、大众化、普世化。”方励说,将以新疆为第一季拍摄《西域往事4000年》,预计最快两年后上映。
网络配资炒股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